曾军: 献礼八一 | 建军97周年艺术线上展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标志着我们党独立领导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由此,“八一”这个日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 人民军队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也给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回望历史滔滔长河,从漫画、木刻、宣传画、年画、剪纸到中国画、油画、雕塑、舞台美术,直至装置、实验艺术等表现形式,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多彩多姿,与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相叠相印,与军队的事业发展壮大同频共振。伴随人民军队的建设与发展,美术工作者以真挚的情感热情讴歌人民军队发展的光辉历程,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反映人民军队的精神图谱。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献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艺术线上展”这一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艺术家的画笔,高昂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发挥文艺创作的凝聚与引领作用,以满腔热忱书写忠诚壮丽的新时代伟大画卷。 新时代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使命责任。我们要大力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八一精神中汲取接续奋斗的力量,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新时代史诗。
▼
曾军,画名曾君,号君山尘一,国画大师刘善明先生入室弟子,蒙古国研究大学博士,中国水墨画院画家,中国管理研究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陶瓷协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湖南省陶瓷设计大师,湖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中青年教师,蒙古国研究大学博士生(陶瓷及设计学理论方向),中国“诗意大写意国画” 概念构建者,青年“视觉阐述”,艺术理论学者。
民本原生态艺术新媒介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访问学者。中南大学艺术政治学访问学者、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学术秘书,湖南工业大学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视觉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新时代社会美育宣讲团成员,文旅部双创人才库重点培养艺术家,北京冬奥会邮票邀方案首席设计师,中国高校数字协会理事。
写意,对画家来说,初学与终其一生时都是不可缺少的伴侣,只是随着岁月和阅历的变化悄然生变,重要的是心境与看世界的眼睛。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人为之,当为一种文化观,亦即东方绘画看事物的方法,不外写实,而为写意。写生,直观生活,心照自我,写生、写心、写情,“一览众山小”,“一花一世界”,无不是画家心境的自我写照。
从画家曾军先生的花鸟写生画稿中,既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艺术绘画精神技术功力,又表现出作为当代高校艺术学者对传统中国写意绘画艺术的深层次的思考,更涌现着艺术家内心世界对生活实践感受、对自然绘画的激情表达。打开他的画稿,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精气神造型展现,同时来自画家内心的精气神心理表现。他的写照不同于其他自然形态的写意画作那样面面俱到,常常直取表现对象的精彩之处外形特征,笔墨所到,风生云起,痛快淋漓。在自然生活中对的物象一种高度反映,他只为寄情,寄情于景,寄情于心。静心细读,品味艺术其中精神所在,同时可以感受到其精湛的技艺和率真的性情情理之中。
线面的情态节奏之中、韵律和抑扬顿挫之中,在画家曾军的笔下已达到随心所欲之造化意境之中。他所表现的不再是对象的准确,而是一种意象、一种神韵。线面的粗细、疏密变化之间流淌一种真切、生动的气息,动情之处流露,粗细笔为之乾坤一笔表达,浓重的墨色形成生动的块面,有力度,有豪气,加以枯笔皱擦,画面顿感张力十足,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情到深处,恰到好处表现。古人云“密不透风,疏可行马”是一种事物定律,但运用到画面上千差万别维度表达之中,读画家曾军的写意作品,疏密关系在虚实之间,相映生辉,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气度泱决,趣尽天然艺术视觉效果。
中国画的线面体块都是富有情感的,画的技巧可以积累,而画的格调,则是一种修炼。画家曾军的写生融入了他常年的积淀,化为一种情感宣泄,在画面上进发出来,在感动自己的同时感动别人,一花一草皆在真情之中。
回到写意艺术是一种状态,而在写意中有所创造,则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不乏大家在写意的过程中产生佳作。曾军一次次走进山野,走进花间,一花一世界,纵情写我心。在那花木树石之间,蕴含着大自然最鲜活、最本源、最能感动人的视觉形象,是引发他创作审美新的冲动和激情的策源地。
他要从茂密、葱龙、繁复的原始生态中寻找生命的节奏,他要从生机勃勃的植物群中去寻找那竞相生存、争芳斗艳的草木精神。多年来,曾军着迷于线面大块的艺术魅力表现手法,纵情在线的意象美感中。线,是他作品的精髓:线,是他作品的风格标志;线,也是他的心弦。他要用线去弹拨花鸟世界的生命乐章,吟唱着自然花木神奇的赞歌。于是,他的几十幅花鸟写生线描就这样产生了。
为了突出线条的语言形式和主体花鸟的塑造,画家在借鉴传统“骨法用笔”造型时,更强调以书法的笔意入画,在苍润枯涩的线型变化中,追求线与线之间的粗与细、柔与刚、长与短、疏与密、轻与重、曲与直、藏与露、横与竖的多重对比,
在强调大的形体营造,以求整体的、和谐的、统一的大节奏、大变化的同时,也斤斤于细枝末节的刻画,使单纯的线形丰富而有厚度,大方而又大气,体现出线的节奏韵律之美,显现出线的精神,充分地表达了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作者简介:张佳华,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评论家,中国雕塑硅酸岩学会会员,湖南汉元国瓷书画院特聘艺术评论家。
|